主题:Poetry across Languages—2015中外诗人对话/互译
时间:2015年10月27至11月1日
形式:对话,互译,中外诗人朗诵
On October 28, 2015, The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Workshop was launch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riting Center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Zhang Qinghua and Ming Di will take place in October each year inviting six international poets and six Chinese poets for mutual/cross translations (of the six international guests there will be three sinologists each year who will serve as interpreters in the workshops as well as translating directing from Chinese into their native languages.)
Report from the Phoenix News:
“2015中外诗人对话互译”暨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启动
凤凰文化讯(何可人报道)10月28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跨越语言的诗意:2015中外诗人对话·互译” 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开幕仪式现场
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翟永明、臧棣、明迪、张清华出席了这场揭幕仪式。同时出席仪式的的还有由美国诗人瑾·瓦伦丁、凯瑟琳·巴娜特,德国汉学家白嘉琳,马其顿青年汉学家冯海城等。
张清华教授首先致辞宣布揭幕式启动。他表示,中国的优秀当代诗人和海外优秀诗人汉学家齐聚一堂,进行面对面的翻译和交流,这个尝试将有效的推动中外诗人的对话,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的使命所在。最后他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席——莫言先生,向到场诗人表示问候。
西川
西川说,诗人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让他能更好的理解这种互译。他翻译了切斯瓦夫・米沃什,博尔赫斯,加里·斯奈德,还有来自挪威的奥拉夫·H·豪格,他认为翻译对于诗歌是很重要的工作。诗人有义务从事翻译,不管诗人本身是否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西川将翻译分三种,一种是专业翻译,一种是学术翻译,第三种是比较特别的,诗歌翻译。很多伟大的诗人都在做翻译工作,比如TS艾略特,保罗·瓦列里等等。
白嘉琳
德国女汉学家白嘉琳从硕士论文以“诗经”开始,对中国诗歌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的关注和研究。她翻译过中国的朦胧诗,以及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但她也有感中国诗歌在德国的传播难度。许多德国读者认为中国文学令人费解,对他们来说来说,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区别很大。因此,如何跨越文化障碍,让诗歌成为不同文化群体都能共享的语言和文学“花朵”,这是诗歌翻译者们应该持续努力的命题。
本次翻译坊的策划人、诗人明迪女士表示,虽然国内现在有多人从事诗歌互译工作,但是这次能提供一个具体的基地,让诗人和翻译家们,使能长期地、深入地、固定地从事诗歌互译工作,实属难得。她认为翻译是这样一种载体:诗歌如果是是岛屿,好的翻译就犹如船舶,让我们能在语言的汪洋海中与诗歌之岛相逢。
近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的条件越来越便利,诗人与译者越来越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互译。比起远距离的、仅凭字面意思进行翻译,面对面互译将会有效的改善翻译诗歌中容易出现的扁平化、干涩化、学术化、散文化的现象。
这样的诗歌互译活动,能让诗人直接介入翻译,向译者讲述和阐释自己的写作过程,甚至直接翻译诗歌。伴随着这种再次创作行为,诗歌翻译从内容上说,将可能变得更有丰富释义性,从语感上来说,也将变得更有韵律感,节奏感。明迪表示,互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诗变得更像诗。
original report: http://culture.ifeng.com/a/20151028/46030880_0.shtml
another report: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启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30日09:23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杨
10月28日,“跨越语言的诗意——2015中外诗人对话·互译”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翻译工作坊在京启动。中国诗人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王家新、臧棣、张清华和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马其顿等多国翻译家阿米尔·奥(Amir Aviel Or)、邓月娘(Yulia Dreyzis)、冯海城(Igor Radev)、白嘉琳(Karin Betz)、凯瑟琳·巴娜特(Catherine Barnett)、瑾·瓦伦丁(Jean Valentine)、明迪等出席工作坊揭幕仪式。
参加翻译工作坊的中外诗人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一对一互译和对话,并以“诗歌的跨越:个人性、民族性、世界性”为题,与中国的诗人和批评家进行座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在揭幕仪式上表示,成立翻译工作坊,是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希望以此能推动中外诗人的互译和对话,此为第一季翻译工作坊宗旨。
揭幕仪式上,中国诗人西川和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分别致辞。曾翻译过中国朦胧诗人作品和莫言小说《檀香刑》的白嘉琳对中国诗歌情有独钟,她从《诗经》开始接触中国诗歌,欣赏唐诗和宋词。她认为诗歌天然具有“国际性”:“有人认为中国诗歌、中国文化很难懂,与欧洲文化有区别,但这种区别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我无法想象没有文化差异的文学与诗。”参与策划此次翻译工作坊的诗人明迪向记者介绍了翻译工作坊的工作方式,中国诗人和外国翻译家一对一工作,通过中文或英文(有的翻译家不会说中文)就诗歌翻译中的问题沟通交流,将中国诗人的诗歌翻译成不同语言。谈到翻译工作坊的意义时,明迪说:“诗歌与翻译就像两座岛屿,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通往岛屿之间的那艘船。”(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