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汕大诗歌节精彩回顾

2018年汕大诗歌节精彩回顾 | 除了自然山水,我们还有第二个故乡吗?

2018年汕大诗歌节于2018年11月9日-11月10日圆满举办。今年的诗歌节邀请了我们的老朋友顾彬教授主持,携手当代著名诗人舒婷、袁绍珊、唐晓渡、Ming Di 明迪、姚风、杨炼,一起用诗歌探讨人类与现代性、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左起,分别是诗人舒婷、姚风、杨炼、顾彬、明迪、唐晓渡、袁绍珊以及汕头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杰副教授
杨庆杰副教授致辞
顾彬教授主持
此次诗歌节的主题为:诗·自然 ·生态 ,分三部分进行: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和诗歌座谈会。
诗歌朗诵会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从各地来的众多听众。从5岁小女孩到七旬智者,不同身份和年龄的现场听众共同享受了这一场诗歌盛宴。
诗歌朗诵会现场图
来自现场观众的朋友圈
诗歌朗诵会完整视频(建议在有WIFI情况下点开)
秉持着“诗歌一旦写出,诗人已死”的理念,诗人舒婷将自己的诗歌作品交给汕大学生进行现场朗诵,呈现不一样的可能性。
舒婷诗歌朗诵者:许珮珩(左) 周纯玲(右)
舒婷诗歌朗诵者许珮珩
由于诗歌节主题关于“自然”,澳门诗人袁绍珊用了对于她感觉最自然的语言,即她的母语粤语,进行朗诵。别具一格的粤语嗓音,让观众沉醉其中。
诗人袁绍珊粤语诗歌朗诵视频
在现场观众的期待中,诗人唐晓渡用普通话朗诵前五首诗歌之后,改用他的母语方言江苏扬州话朗诵最后一首诗歌《访韩诗笺:一次止于腹稿的发言》,现场掌声连连。
诗人唐晓渡朗诵
诗人明迪、姚风和杨炼同样带来异彩纷呈的诗歌朗诵。
诗人明迪朗诵
诗人姚风朗诵
诗人杨炼朗诵视频
汕大外教朗诵
除了著名诗人,汕大师生以及来自现场喜欢创作的听众也被邀请同台朗诵。顾彬教授认为,从这一点来看,汕大的诗歌节非常成功。他说:“一个原因是,可能人家还没有注意到,有名的诗人朗诵他们的诗歌之后,后来也会来一个小张、小罗,还有一个小娃娃,一个哭娃娃,一个孩子,朗诵一个小时,我觉得非常好。到现在,我没有发现有其他地方这样做,无论国内国外,会这样安排——请最有名的诗人,其他人也都可以来。”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汕大师生诗歌朗诵
more+
顾彬教授还特别提及汕大的创作课程,诗人杨炼和小说家友友每年都会来汕大开设诗歌、小说创作课,伦敦大学硕士、北大博士以及汕大副教授孙敏智老师也为汕大学生开设了戏剧创作课。顾彬教授赞许地说到:“汕大的老师,还有一些学生,写诗,写得不错。不管是我,还是文院副院长杨庆杰,都鼓励学生写诗、写话剧、写散文、写小说,这能很好地营造文艺氛围。虽然没办法和北京大学等等比,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次要的。北京大学不会有这样的活动,他们会请一个人朗诵,但是这个人第二天不一定会和学生们讨论,而杨庆杰院长每次让我组织朗诵会,也会同时要求我组织讨论会。来的学生很多,很感兴趣,问很多问题。我感觉汕头大学是文艺活动非常活泼的地方。”
汕大师生的诗歌朗诵
现场听众的诗歌朗诵
诗人袁绍珊的诗歌朗诵
除了诗歌朗诵会,由顾彬教授主持的诗歌研讨会以及由汕头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盛世超主持的诗歌座谈会同样精彩。在两场诗歌讨论会中,诗人们与听众们一起围绕“诗歌·自然 ·生态”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下是探讨内容的节选:
顾彬:(杨炼)你说过诗歌是我们唯一还是最后的故乡,那自然山水不是我们唯一还是最后的故乡吗?
诗人姚风和杨炼交谈甚欢
杨炼:昨天我接受了两个采访,都提到《诺日朗》。当时80年代初的时候,对我们来说,离开城市,到山野里之中,到荒凉、偏远的地方去,确实是从大自然中吸取能量,然后冲破我们在城市中感到的局限,甚至是包括社会的局限性。山水自然扮演着精神中很正面的能量。这次的主题,我同意舒婷的说法,很好。我认为是我到汕大以来最好的主题,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而统之的话题,其实它是人的一种处境。这个山水也好,自然也好,环境也好,其实在这些词汇里,都包含着非常清楚的问号,而且这些问号已经内含着负面的否定的回答。那么,我为这个题目翻遍了我这本书《周年之雪》(从1982-2014年的诗选),我没找到一首比较正面的、优美的、描写山水的诗。因为实际上经过这些历史记录之后,中国也好,甚至包括外国也好,这种表面的古典式的山水自然,实际上基本不存在了。或者说,是虚假的存在。
比如刚刚老顾说:“我们柏林有那么美好的湖”,不错,我特爱去那里的游泳,而且一下水就是2000米。但是我游泳的时候不会忘记这么优美的、安静的环境,其背后其实是动乱的中东,是难民的欧洲,等等。自然在欧洲看起来似乎还比较美好,比如看起来很美好的美国,它是和垃圾运到第三世界、军火出卖到沙特阿拉伯等等这些东西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些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完全是来自于内心内在自然的毁灭。外在自然的毁灭,包括我们汕头大学著名的垃圾场(编者注:指汕大附近的桑浦山上被登山者随意丢弃的垃圾),咱们老顾写了不少,有名的恶臭的汕头大学的垃圾诗,但是我们内心的垃圾比外面的垃圾肮脏、恶臭得多。
而实际上,如果你说诗歌的故乡或者精神的故乡,其实我们唯一还能往回找一点内在自然的可能性,是诗歌,因为不仅是指诗歌这个话题,包括诗歌瞄准语言本身这样一个创造性。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散文或者戏剧,使用比较现成的语言。诗歌是钉住语言,非要找出语言独一无二、非他不可的这个表达方式,所以它是以创造语言本身来开拓或者保护人的感受和思想的领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诗歌比语言更深。它是一种语言的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是可以比较理想主义地对诗歌说这句话——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故乡。
听众:舒婷老师的成名作是在鼓浪屿所作,但是那时候的鼓浪屿已经是几十年前的鼓浪屿了。那经过城市化的发展,包括说现在的鼓浪屿有一些商业化,那您觉得这样的变化,对于诗人的创作而言,鼓浪屿对您还有当初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吗?
舒婷:……因为我住在鼓浪屿,我看到的只有木棉。但是我也像很多南方作家一样,非常向往北方那种非常伟岸的、强壮的、耐风雪的。所以我就把橡树作为一个象征。实际上,橡树在鼓浪屿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木棉和橡树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因为南方和北方嘛。实际上是永远不可能的。所以非常抱歉,非常抱歉。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这两个象征是能够在一起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时写的时候,也知道这个。这个意象呢,木棉来自于我自己的家乡,跟你刚才说的一样,那个木棉也已经被台风毁掉了。虽然鼓浪屿的商业化,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我每天看到我的海,我还是很高兴,很愉悦。我很喜欢阳光在海面上不同时期的变化。有的时候,我听到别人讲,我也很悲哀,我觉得我胸无大志,就愿意呆在这样一个小地方。有多少次,我都可以移居到国外去。我当时在DRRD的时候,他们把我先生和我儿子都申请到柏林了,但我后来送他们回来的时候,那个负责人就觉得很失望,也很吃惊。他说:“我们很不容易,因为通过外交部才把他们申请出来的。”当时,会有一种移民倾向嘛。还有1992年,我去美国,当时是一个敏感的时候,他们也以为我可能就不回来了。然而,我每次都回来。这是因为我实在是胸无大志,我就是爱我生长脚下的那一小块土地。所以,回答你的问题是,不管我的家乡变成什么样,我还是爱它的。
讨论会现场图
关于翻译的问题,诗人们也各抒己见。其中,诗人姚风认为,不是所有的翻译都是误读。误读,也有美好的误读,也有把一首诗全部毁掉的误读。在某种程度上,他也同意: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但是,他建议,提到诗歌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创造背后的这些因素,就是谁来翻译,如何翻译。
诗人姚风发言
诗人明迪则从翻译家角度来谈。她认为,每个做翻译的人都有不同翻译的方式。另外,她还表示,翻译体并不完全是一种坏事。它可以改变一种语言,给它带来一种新的生命。比如,现在的现代汉语的句式、用词、节奏,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深受翻译体的影响。
诗人明迪发言
在诗歌座谈会现场的最后,为了完成工人诗人芦苇向诗人们请教的心愿,学生主持人还现场分享了芦苇创作的两首诗《如此礼遇》和《线》。以下是诗歌《线》的节选,写出了无数工人的痛苦心声。“我修了那么多路灯/夜晚却照的我无处遁形/我走在我修的马路上/当地人却问我有没有暂住证/我没有女友/因为我付不起恋爱的费用/我没有朋友/因为我的朋友只有这条线/不过我并不孤独/因为我是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就像这条流水线上的人”诗人们针对芦苇的诗歌真诚地提出很多建议,并希望喜欢诗歌的朋友们,如芦苇,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在诗歌中找到自我、完成自我。

讨论会现场图
朗诵会后,听众与诗人们的自由互动
此次汕大诗歌节的成功举办还有赖于汕头大学长江工业设计中心的设计支持。
汕头大学长江工业设计中心成立于2013年5月,整合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创业学院等多个学院资源和学科知识,是粤东唯一一个集高等教育研究、商业策划、产品研发、设计研究于一体的综合设计研究咨询平台。中心首创国内多学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专业——“产品设计与创新战略”艺术硕士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整合思维的高水平设计是和研究人员,同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与升级转型,丰富区域创新文化。五年来,长江工业设计中心已完成地方服务项目50多项,作品荣获包括“红点”设计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提供设计咨询100多次,与国内52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包括上市公司7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建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产学研合作基地4个,实习基地4个,教学实践基地2个。

诗人杨炼与海报设计者李楚烽的合影
诗集设计者康富贵
诗人唐晓渡与2018年汕头大学诗歌节诗集
诗人姚风与2018年汕头大学诗歌节诗集
汕头大学诗歌节
汕头大学诗歌节是由汕头大学文学院主办的诗歌节。汕头大学诗歌节,始于2013年,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历届诗歌节的主题分别为:“根植土地,点燃心灵”(2013年首场)、“长诗的长夜”(2013年第二场)、“短诗的短夜”(2014年)、“爱&情”(2015年)、“我们的存在”(2016年)、“诗与哲学”( 2017年)。 

Advertisement

About 诗东西 Poetry East West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magazine (will include more languages), published in Los Angeles USA, printed in Beijing China. ISSN 2159-2772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