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洲到华夏,桂冠诗人一行的关注视野以及与中国诗人的互相倾听 From Americas to New Cathay, Poets are listening to each other

从美洲到华夏,桂冠诗人一行的关注视野以及与中国诗人的互相倾听

From Americas to New Cathay, Poets are listening to each other

凤凰读书

2017/10/23 11:35:38

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明迪  by Ming Di

“跨越语言的诗意”——张清华这个品牌已经打响。如何不负众望把翻译工作坊做的更好呢?首先是每次邀请国外最有活力的一线诗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把中国当代诗推出去,同时也把他们的作品译介到汉语,比如普利策奖诗人格雷戈里·帕尔德罗(Gregory Pardlo),全国图书奖得主丹尼尔·博尔祖斯基(Daniel Borzutzky),荷兰桂冠诗人,俄国汉学家等等……三年下来,以至于美国现任桂冠诗人说“几乎我认识的每个人都知道北京有个国际翻译工作坊!”而这正是中国当代诗所需要的关注。

与其它工作坊略有不同的是,笔者与张清华教授合作时,每次都有主题研讨会,中外诗人通过对话和互译两个环节来加深了解。每次都有一个内在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来挑选外国诗人。今年三月的主题是生态诗歌(Ecopoetry),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并到云南实地考察了少数民族村。到了秋天自然而然就转换到对美国诗歌“生态”的关注。首先,美国还是美洲(America or Americas)?什么是美国?这两个焦点是本次互动的关键。美国原住民文艺复兴运动的著名女诗人乔伊·哈玖Joy Harjo 因时间冲突而未成行;非裔诗人崔西·K.史密斯Tracy K. Smith曾三次受邀,当上桂冠诗人反而得闲,带着诗兄凯文·杨Kevin Young一起到京;华裔诗人李力扬Li-Young Lee每次临阵逃脱,这次姚强John Yau很给力,放下课就来了;川普当政后首先是沿着墨西哥边界修墙,我们推倒这座墙,邀请墨西哥诗人马里奥Mario Bojorquez加盟;还有几位生活在北京的美国青年诗人也欣然加入了互译和朗诵。受邀诗人之间的互动,明年会有结果,也就是说,他们在北京结下的缘分,会在异地开花,中国成为国际诗人互动的桥梁。

今年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与学界的合作,罗良功、黄宗英、朱小琳三位教授都是研究英美文学的专家,他们不仅提供了更多活动场地,也加强了中外诗人交流的深度与质量。其实“合作”这个形式由张清华教授开启,比如北师大第一季翻译坊就与济南大学合作过,第三季与磨铁读诗会合作,于是第四季就顺理成章地与鲁迅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英语系、云南大学文学院合作,尤其是与云南诗人的互动,扩大了互译范围。第六季(本季)合作范围更广,罗良功教授是核心。

崔西·K.史密斯一行10月8日来到中国后,活动大致如下:

1. 体验北京,参观798,雍和宫,与天津诗人互动。

2. 在北京老书虫朗诵、交流。

3. 参加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第六季翻译坊。

4. 部分诗人参观长城和故宫。

5. 参加中央民族大学英语系举办的“四人对谈”。

6. 参加北京联合大学和中美诗歌诗学协会联合主办的“相聚北京:中外诗人朗诵会”(Meeting in Beijing: Poetry East West)。

7. 部分外国诗人赴武汉参加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举办的学术研讨会、翻译工作坊,座谈与朗诵。(诗人张执浩、余笑忠、剑男、魏天无、小引等应邀参与。)

8. 夜游长江(两江汇流,三桥飞架,黄鹤楼与电视塔隔江对峙——罗良功语)

中外诗人互译互动的必要以及如何创造新意

“汉语诗歌与北美诗歌的互动: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张清华定下的座谈会主题,欧阳江河主持,参与讨论者包括这次邀请的所有外国诗人,以及中国诗人伊蕾,高兴,胡弦,明迪等。讨论会从庞德Pound和帕斯Paz等人翻译中国古诗,到当代诗人互译,天南地北畅谈,同时也较为集中地讨论了通过翻译而互相学到什么,翻译中国诗对庞德等现代派诗人自身写作的影响,以及诗歌与视觉艺术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的互通性。

崔西·K.史密斯Tracy K. Smith今年四月从台湾顺道来北京时,伊蕾Yi Lei带她参观了长城、故宫、天坛等多个景点,本月来京参加翻译坊第一次坐下来与伊蕾以及合译者毕长泰Bi Changtai面对面仔细讨论每一首诗,第二天明迪交给伊蕾一首崔西的诗,请她翻译成汉语,崔西惊喜地看了一眼,事后说“对,互译才更有意义。”在留英学者、天津外国语学院讲师毕长泰的协助下,伊蕾首次翻译了崔西的诗。《世界文学》主编高兴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与每一位互译者都有很好的沟通。《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第一次参加翻译坊,但很快进入状态。欧阳江河的现场互译很精彩,他使用了具有个性的语言,最后抄写好译稿送给对方。凯文·杨也是抄写自己的翻译稿送给互译者欧阳江河、明迪等人。除了崔西和伊蕾被固定搭配以外,其他人都有与不同诗人轮换互译的机会,以更大限度地开拓视野。

到此,有必要稍微详细地介绍一下这批外国诗人:

崔西· K.史密斯(Tracy k Smith,1972-)(又译特蕾西·K.史密斯),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创意写作班主任,诗集《火星人生》获得2012年普利策奖(诗歌类),回忆录《普通的光》入围2015年全国图书奖(非虚构类),第四本诗集《涉水》将于2018年出版,合译《伊蕾诗选》将于2019年由美国灰狼出版社出版。

马里奥·博约克斯(Mario Bojórquez,1968-),墨西哥诗人,葡萄牙语翻译家,墨西哥政府诗歌顾问,国际知名网刊《诗歌圈》和瓦尔帕莱索出版社创办人,墨西哥国际诗歌节主席,出版有九本诗集,翻译过四本诗集,获得过拉美和西班牙多项诗歌奖。

凯文·杨(Kevin Young,1970-),美国非裔诗人,曾任埃默里大学教授,现为纽约公共图书馆黑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出版有11本诗集和散文集。入围全国图书奖,全国书评奖和洛杉矶时报图书奖。获得过美国诗人学会的诗歌奖,美国图书奖,美国笔会有色人种图书奖。2016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姚强(John Yau,1950-),美国华裔(中英混血)诗人,批评家,出版人,小说家。出版有多部诗集和艺术评论文集,为《超过敏》等知名刊物写艺术评论专栏。居住于纽约,梅森美术学院(罗格斯大学)教授。获得过古根海姆基金会、国家艺术基金会、美国诗人学会、纽约艺术基金会等奖金,以及法国政府授予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珍妮弗·费森贝尔(Jennifer Fossenbell),美国诗人,现居北京,诗歌与翻译作品发表于中国、美国和越南刊物,曾应邀参加过甘肃的中国国际诗歌节。2010年和2015年在河内参加越南国际诗歌节。参与了两本越南诗人的英语版合译。

谢思茂(Simon Shieh),美国华裔青年诗人,曾作为普林斯顿大学亚洲交流项目在北京外交学院指教两年,目前是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住校诗人和InkBeat Arts青少年艺术项目主任,Spittoon英文诗刊和北京青年文学(双语刊)主编。

以上六位诗人,谢思茂会说汉语,部分互译由美籍华裔青年翻译家张晴、北师大博士后姜肖等人协助。活动手册里的作品由明迪、姜肖、马媛、张欣宜、龚若晴等翻译。

关于未来如何互动,诗人们在北京机场有过热烈的交谈,明后年将会初步见成效,实际上马里奥是《中国新诗百年孤独》和《诺言:多多诗选》墨西哥版的出版人,来中国之前就与中国诗人有很多互动,去年还给多多颁发过墨西哥“新黄金时代诗歌奖”(Premio de Poesía Nuevo Siglo de Oro)。崔西在来北京之前刚刚在一个活动上介绍一位中国诗人。他们登上长城或行走于故宫,同时又与当代诗人在中国本土面对面交流,感觉与古今中国都接了地气,比庞德Pound和帕斯Paz要幸运多了。姚强说在湖北Hubei发现一些很优秀的诗人,值得译介。崔西因为13号有一个桂冠诗人必须到场的活动,否则很有兴趣到中国内地走一趟,她关注还未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中国诗人。

崔西Tracy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互译?笔者回答,自2004年认识了在台湾学过汉语的美国非裔诗人蔚雅风(Afaa Weaver)之后,就开始与他互相翻译,还合作翻译了孙文波、蒋浩等人的诗(收入《新华夏集:当代中国诗选 New Cathay: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通过翻译当代诗人能够更好地把脉诗歌流变和语言走向;简陋的翻译坊从2012年就开始了,来自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美国、伊朗等地诗人参与过,2015年起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提供了更专业的平台;今年三月鲁斯基金会赞助了中美诗人互译互访;此外,参加欧洲国家的翻译工作坊很受启发,他们的模式也在借鉴中。

没有巨大的好奇心就不会有翻译,没有翻译就不会有巨大的文学变化。我们仍处于历史巨变中,传承、亲历、拓展,是诗人的职责。

说到细微处,没有互动和沟通,词语的微妙多义就无法在翻译中体现出来。Life on Mars–火星生命?火星生活?火星人生?崔西说她引用的是70年代一首流行歌曲的标题,主要为了隐射地球上的苍凉人生。她的一首新诗Ash是译成灰尘还是灰烬呢?她说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指身体最终都会归于细小的尘土,于是有了笔者的“尘埃”中文版。凯文的诗有很多音乐性,如果他自己不解释的话,译者是无法全方位体会到的,面对面互译,无疑可以减少误差。

即使对于已经出版的诗集,面对面沟通也可以发现以往的疏忽、遗漏、误解,比如在讨论欧阳江河OUyang Jianghe的作品时,姚强John Yau发现过去其他译者有几处误译以及不够到位之处,并给予纠正,当然这不完全是因为面对面交流,而是只有诗人的敏锐才能发现的问题,是诗人译者与汉学家译者处理诗句的区别。马里奥Mario发现有一首诗其他人都用第三人称翻译,他用第一人称翻译在西语里效果更好,对原文没有伤害,意义反倒更直接明晰。这些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而创作出的译本,今后也许可以成为汉译英/汉译西的范本。

互动与翻译激活诗歌的生命。伊蕾Yi Lei 80年代的诗一直被解读为女性主义自白诗,虽然被早年留学美国的张明晖女士译介过,并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女诗人选集》,但没有引起广泛注意,崔西Tracy的译本更新了语言,引起当下美国诗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也激活了对中国当代诗的更多关注。在新的语境下,伊蕾的诗可以解读为追求个性解放,这对她的文本等于是注入了新的生命。崔西Tracy对中国诗并不陌生,从李白,杜甫,到北岛,以及入围2016年最佳翻译书籍奖的《空椅子Empty Chairs》,这次与中国诗人面对面沟通,更新并加深了对中国当下诗歌状况的了解。崔西懂西班牙语,知道她的诗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时,完全是新的面孔,而这次在翻译坊期间与伊蕾深度沟通,她觉得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创造出新的诗意。诗人作为译者,给文本带来新生。

诗人在翻译中并非完全是为了寻找他者,更多的时候是寻找另一个自我。姚强John Yau第一次见到祖辈的国家,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凯文Kevin Young是第二次到中国,马里奥Mario Bojorquez还在消化第一次来中国的激动,仿佛回到遗失的老家。崔西Tracy认为翻译是无限扩展语言的可能性,在另一个作者的社会现实、语言现实、词语组合、想像、思想情感中,发现与自己的关联。

而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在互译中被追问时,发现一些过去并不十分明确的意识,一瞬间清晰起来,或者某种以前并不存在的想法,因为语言的再生能力,而突然降生。

最难忘的部分,是翻译之前先听原作者朗诵自己的诗,翻译完成之后,译者朗诵自己的译本,双方或单方在完全听不懂对方的情况下仔细倾听,捕捉语气,节奏,情感,心态。庞德Ezra Pound通过汉语的图像构成来揣摩意义,当代诗人通过倾听。

阅读全文 Read the full report:http://book.ifeng.com/a/20171023/88159_0.shtml

Advertisement

About 诗东西 Poetry East West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magazine (will include more languages), published in Los Angeles USA, printed in Beijing China. ISSN 2159-2772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