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栗山诗会颁奖 Lishan Poetry Awards Ceremony

2021年度栗山诗会颁奖 Lishan Poetry Awards Ceremony

2021-05-23 09:49 作者:组委会 来源:作家网 分享到:微信


第六届栗山诗会年度奖
  终身成就奖 (中国台湾95岁诗人)向明 
  中国诗人奖 梁平 
  批评家奖 徐敬亚 
  翻译家奖 明迪 

  洞庭“水天一色,风月无边”,2021年5月21-26日,第六届栗山诗会暨环洞庭湖诗人田野调查写作计划,在湖南长沙、湘阴县栗山、汨罗、岳阳南洞庭湖进行。22日上午在长沙举行了第六届栗山诗歌奖、第六届卡丘•沃伦诗歌奖颁奖典礼与诗歌朗读会,下午进行了《中国当代诗歌年鉴》讨论会。第六届栗山诗歌奖获得者:终身成就奖向明(中国台湾),中国诗人奖梁平,批评家奖徐敬亚,翻译家奖明迪,诗集奖“四爷诗丛”,诗人艺术家奖周艺文,湖南诗人奖肖歌。第六届卡丘•沃伦诗歌奖获得者:中国诗人奖侯马,外国诗人奖谷川俊太郎(日本),翻译家奖田原(旅日),批评家奖孙晓娅。

栗山诗会颁奖典礼现场 
栗山诗会与栗山诗歌奖已经举办了六届。由湖南省诗歌学会、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湖南湘阴县文联主办,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小组、湘阴县诗歌散文学会、《卡丘》诗刊承办。湖南省诗歌学会执行会长罗鹿鸣代表主办方致辞。100多位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浙江、辽宁、深圳与湖南本地的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参加了本次活动。

 台湾诗人向明先生的侄女董敏代伯父领奖 
  周瑟瑟谈到栗山诗会的源起、做法与目的,他说:“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我在杜甫赠李白的中又回到故乡来举办一年一届的栗山诗会。栗山诗会源自于纪念逝去的父亲,发起于我的胞衣村落,2016年6月24日我的截句诗集《栗山》与村民见面朗诵会是首届栗山诗会。我们的做法是与村民在一起读诗,在洞庭湖进行诗歌田野调查与户外写作,同时拍摄影像,诗人黄明祥就拍摄了‘作者影像作品’《栗山:父亲的床》。栗山诗会试图建立诗歌田野调查的样本,在生活现场发现诗歌元经验,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思考,形成‘诗歌人类学’的方法与认识。南洞庭湖、栗山是巫楚文明的发源地,自古就有信鬼好祠之风,屈原写出了《九歌》《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史前蓝本如何转化为当代诗歌,湘人的浪漫气息、神秘气息如何在我们这代人的写作中得到体现,当代诗歌遇到的精神困境如何找到出口,我们想通过栗山诗会与诗歌田野调查来寻求解决之道。”

 路云给栗山诗歌奖批评家奖徐敬亚颁奖 
  95岁高龄的长沙籍台湾诗人向明特意穿上“妈妈给我留下的这一件非常非常古老的衣服”--旧蓝布对襟衣服录下答谢视频,对于来自湖南家乡的栗山诗歌奖,他说“这是活到95岁逢到来自家乡的温暖,我一直激动得老泪盈眶。老妻说从来没看到我这样过。如果可能我会带一打金门陈高请你喝!”他在视频中说:“我日夜都在想念的我湖南老家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我是一个14岁就离开家,在外漂泊一生直到而今快95岁的长沙细伢子。而今忽然接到家乡亲人的爱护隆重地给我一个无比贵重的终身成就奖,使我意外更觉得受之有愧。我穿着妈妈给我留下的这一件非常非常古老的衣服,来向各位感谢又感谢。”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会长梁尔源认为:“栗山诗会与栗山诗歌奖是蜚声海外的湖南籍著名诗人周瑟瑟创办的,作为湖南老乡的我,引以为傲。诗会坚持数年,染乡土本色,铸小草诗魂,走田埂泥径,抒土地情怀。可以说,栗山诗会和田野调查是很有地方特色,很有故土情怀,很有时代气息的诗会。栗山诗歌奖是一个不声张,不夸张的真实低调的诗歌奖项,得这个奖,让中外诗人心里踏实!”

 在颁奖典礼现场,诗人走召演唱了他多首诗歌

行吟歌者老董演唱了老董作曲的湘西诗人小北的诗歌《哭嫁》《蛊辞》 
  在颁奖典礼现场,诗人走召演唱了他多首诗歌。行吟歌者老董演唱了老董作曲的湘西诗人小北的诗歌《哭嫁》《蛊辞》。朗诵艺术家石红玲、王伏红、赵平、张蓄芳、子非鱼、石崎分别朗诵了获奖诗人向明的《不敬六行》《好想》,梁平的《经常做重复的梦》,徐敬亚的《高原狮吼》、明迪的《航海》、马启代的《雪花凝出的诗行》,李不嫁的《当苏联已成往事》、雪鹰的《骨头》、叶德庆的《抱山书院》,肖歌的《柴火饭》、周艺文的《牛》、候马的《悲伤》,谷川俊太郎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田原的《母鹿与雪豹》、孙晓娅的《空城舞》等作品。

附录:

第六届栗山诗会
终身成就奖

  

向明,本姓董名仲元,当兵时改成单名董平。1928年六月初四辰时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董家冲。1944年三月在广雅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因日寇逼进长沙,在湘潭石安乡的学校亦随即危急,学校紧急解散,校长带领部份远道学生往衡阳方向逃难。从此我便离开董家冲,随着蔓延的战火以及跟着而来的战争,征战在西南和西北,甚至远至内蒙边境,直到最后才从成都至海南,然后到台湾,孤身一人随着众多与我年龄相仿的无家无业的孩子一起在台湾,既不够上学资格,也脱身不了军藉。遂纷纷往不需学历,也不用经济后遁的写作方向发展。我取笔名向明,在蓝星诗社的诗刊上及其他报刊发表诗作,至今接近九十五岁的我己有诗集、诗评论及散文、译著等近五十余种。获中山文艺奖、台湾文艺奖及文艺奖章,诗魂金奖等十余种。现在的我虽己髮苍苍,视茫茫,但写诗的兴致仍如我随身的各种排泄一样,只要体内如有心要,或外在各种不能忍受的刺激,仍有诗的章句来迎战一切非难不适。
授奖辞
  我们的父辈诗人饱尝离散之苦,以诗歌为语言之家,长达70年的漂泊,终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少小离家老大回”,仿佛又听到贺知章的晚年吟唱,从中国古典诗歌投射而来的温暖,在父辈诗人的晚年闪烁出动人的光芒。以一生为代价,建立起文学的尊严,以爱为源泉,为诗歌创造不朽的世界。鉴于此,现将第六届栗山诗会终身成就奖授予向明先生。
答谢辞
  我日夜都在想念的我湖南老家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们,我是一个十四岁就被日本鬼子赶出家门,在外漂泊一生直到而今快九十五岁的长沙细伢子。而今忽然接到家乡亲人的爱护隆重地给我一个无比贵重的终身成就奖,使我意外更觉得受之有愧。我穿着妈妈给我留下的这一件非常非常古老的衣服,来向各位感谢又感谢。如说文学成就,那是一个仰之弥高、可望而难以达致的最高境界。只有贤者、智者、修为都达到无可挑剔的高人才够资格。我出身卑微、不学无术,虽然已经写了六十多年的所谓新诗,可始终是个跑堂打杂的角色。我个人平日非常低调,连“诗人”二字都怕被人称呼,我一直只默默地写我自己所认为能对得起自己的诗作。今天能够获得这个自己亲人给我的大奖,除了衷心的感激,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鼓励鞭促。谢谢大家,我会更努力。
 向明
2021年5月8日于台湾

第六届栗山诗会
中国诗人奖

   梁平,当代诗人、编辑。现居成都。出版有诗《巴与蜀:两个二重奏》《家谱》《长翅膀的耳朵》《嘴唇开花》《时间笔记》以及散文随笔集《子在川上曰》,诗歌评论集《阅读的姿势》等15卷。曾获第二届中华图书特别奖、巴蜀文艺奖金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诗歌奖、中国紫蓬诗歌节金紫蓬奖、中国诗人诗歌奖、第五届中国长诗最佳成就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优秀作家贡献奖等。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主席、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草堂》诗刊主编。
授奖辞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写作持续一生,把语言当作生命的美酒,不管是独饮还是狂醉,他都在享受语言带给生命的快感。近年他写下了《家谱》《长翅膀的耳朵》《嘴唇开花》《时间笔记》等厚重的诗集,为当代汉语诗歌贡献出新的语言体系。既是个体灵魂的喷涌,又是现实、历史、时代的万丈霞光,复杂的梦境与清晰的语言,漫长的时间与细微的感受,让他成为“异质写作”的典范。鉴于此,现将第六届栗山诗会中国诗人奖授予梁平先生。
答谢辞
  很意外,也很感谢第六届栗山诗会中国诗人奖颁发给我。栗山在湖南、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诗歌符号,栗山诗会也是经年举办越来越趋于纯粹与个性,而且诞生了一个重要的诗歌概念,就是诗歌田野调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诗学行动。年事已高对于我来说,就是努力消减、淡化身上的杂芜和虚无,腾出时间给自己多留点文字,而这些文字必须是自己的,与自己身体有关、生活有关,与人有关、与自然和社会有关,与追溯有关,与思考有关,它可能构成我生命全部的印记。但我知道自己的微不足道,此时此刻,借用佩索阿的一句话:“我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和别人把我塑造成的那个人之间的缝隙”,而已。
 梁平
2021年5月7日于成都
第六届栗山诗会
批评家奖

  徐敬亚
  1949年生。1976年写诗。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退休)。
  1979年,读大一时第一篇诗歌评论《奇异的光》刊登在《今天》杂志第9期。
  1980年,大二时的“当代文学史”答卷2万字的《复苏的缪斯》,受邀参加“南宁诗会”,并刊载于《当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年,大三时的“学年论文”4万字的《崛起的诗群》压缩至2万字发表于《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发起并主持《深圳青年报》、《诗歌报》联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1988年,发起并参与主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红皮书)。
  2004年起,主持《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17年至今。
  2006年,发起并主持海南大学“诗歌月读”活动。
  2011年,发起并参与创办“中国诗歌流派网”。
  曾获:两报大展20周年纪念会“第三代诗歌终身成就奖”(2006年)、《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年度诗歌批评家”、《诗歌周刊》“年度批评家”(2018年)。
  另出版诗集《徐敬亚诗选》、随笔集《不原谅历史》等。
授奖辞
  以非凡的勇气推动中国当代诗歌艰难行进,他发出的现代诗歌启蒙之声,持续40年依然回荡着青铜般的声音。他始终保持异常清醒的头脑,从来不曾沉睡,思想的牙齿只咬最难啃的骨头,他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喜笑怒骂,皆成真谛。往事不堪回首,启蒙的脚步依然坚定,诗歌美学的巨浪还有扑来的那一天,因为他依然年轻健硕,锋芒如初。鉴于此,现将第六届栗山诗会批评家奖授予徐敬亚先生。
答谢辞
  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说,给诗歌颁奖是多余的。这多出来的部分,也许是诗的邻居,顶多是诗的一个亲戚。诗人写诗本身就是个洗礼灌顶的过程,一个人在用整个灵魂与世界并行的同时,寻找到自己如同珠峰第三极一样的最高点,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也充满了尘世间不容易得到的、非常昂贵的愉悦。诗歌是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捡到了自己身上的黄金,又得了别人扔过来的白银,所以,因诗而奖者真是占了天大的便宜。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诗之奖每天都在阅读中颁发。一首诗被写出来,它的光芒是悬空的、隐匿着的。只有当阅读发生,暗中的导线才连接了诗与人。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动。感动中的诗充当了先知的角色。一只鸟起飞了,另一只鸟也跟着飞起来。只有阅读而没有感动,等于把鸟放在水中飞翔或者用牛奶溶解黄金。千百年来,古诗词在村落与驿站间命悬一线般地苦苦传播,正是无数隐身的、天才的读者把导线一直连接到今天。

  就人类文明史来说,批评家是一个当诗人早已成为辽阔草原之后才冒出来的晚辈角色。从诞生起,批评家就似乎是一个游离在尊崇与贬斥之间的尴尬命名。其实,批评家最真实的面目,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在诗歌这场游戏中,所谓批评家仅仅属于一种虚拟的、假设性的戏剧角色。尽管他们常常冒充医生、裁判或者神父与上帝。正如每个孩子都是诗人,每个病人都是医生。久病成医者或自带天才的人也都是批评家。在一首诗面前,只有最蠢的人才真的以为他获得了唯一的裁决资格,真的以为那些从书本上学来的小把戏可以鸟瞰与指点人间全部之诗。我唯一替批评家辩解的是:批评家并不是诗的附属品,更不是诗人的应声虫。真正的批评家,同样是一个写作者,一个与诗人同等的创造者。普通读者,仅仅是他最基本的属性。与一般的阅读不同,批评家更应该洞察一首诗或一位诗人整体价值,大到定位其时空经纬,小到洞悉其细胞结构……而对于今天病入膏肓的批评界来说,一个好的批评家的标准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至少要学会基本的审美。对于一首诗,他至少能品出道行的深浅,能识别手艺的高下,能辨别修辞的美丑,能闻出气味的香臭……而不是云山雾罩地进行一番文化阐释,而不是把一首诗从头至尾无聊地抚摸一遍,而不是把批评降低到迎来送往的红尘最低处……

第六届栗山诗会
翻译家奖

   明迪,八十年代移居美国,在国内出版三本诗集《明迪诗选》《和弦分解》《几乎所有的天使都有翅膀以及一些奇怪的嗜好》,独立出版三本诗文集《D小调练习曲》《柏林故事》《日子在胶片中流过》,在美国出版三本诗集《分身术》(双语)、《鸟岛》(图像诗)、《长干行》。兼双向翻译,英译汉包括《在他乡写作》《错过的时光》《舞在敖德萨》《家》《玛丽安•摩尔诗集:观察》,以及大量新锐诗人(还未有机会结集出版);汉译英合译若干本,《空椅子》入围美国2016年最佳翻译图书奖(短名单);获得过若干文学基金会奖金,以及芝加哥诗歌基金会的翻译奖;独立翻译以及合译的作品发表于美国诗歌杂志;编选/合译《新•华夏集:中国当代诗选》(2012年美国出版)、《中国新诗1917-2017》(2019年美国出版);编选《中国当代诗选》(2016年阿根廷出版),《中国现代诗100首》(2017年印度出版),《来自长江的诗》(2021年阿根廷出版,因疫情延误),《中国女诗人选集》(墨西哥版,疫情延误);合编《中国新诗百年孤独》(2016年墨西哥出版),《中美生态诗》等,《隐匿的光:中国当代诗人诗画选》2021年将出版。
授奖辞
  在诗歌写作与诗歌翻译之间自由穿行,在英译汉、汉译英之间走出一条经验之路。她持续不断的翻译和出版,让中国当代诗歌与西方诗歌彼此呈现在西方与中国读者面前,她在艰辛中享受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双重欢乐。英译汉《舞在敖德萨》《玛丽安•摩尔诗集:观察》,以及大量汉译英与《中国当代诗选》等翻译选本,为诗歌翻译和出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西之间重要的翻译家与编选家。鉴于此,现将第六届栗山诗会翻译家奖授予明迪女士。
答谢辞
  感谢栗山诗会颁给我翻译奖,很惊讶,很意外,其实每一次出版都是机缘,2011年美国诗歌基金会部分赞助5家出版社出版5本诗选,我承担了中国当代诗选的项目,邀请了很多诗人翻译家参与,2014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找我编一本中国当代诗选,我精选了手中的英译版,请翻译家罗伊译成西班牙语,同一年墨西哥诗人朋友提议把我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当代诗选》译成西班牙语,我改为重新编选,增加到65位作者,印度版又换了些新面孔,就这样一本一本下来,并非我有什么计划,奖励我我倒觉得惭愧。我曾经应邀编了一本外国新锐诗人选,未能出版,结果我翻译的诗人现在大都成了国际著名诗人,所以我的中译本没有正式出版我并不觉得遗憾。英译汉方面,我要感谢磨铁邀请我翻译玛丽安•摩尔,使我有机会重拾20年前放下的手艺项目。翻译是一件磨练手艺的体力活,我自叹体力不够,常常顾此失彼,《观察》出版之后我一直不敢打开看,我知道我不会满意,翻译是个无底洞,永远没有最满意的时候,最近我修改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首诗《章鱼》,这说明出版并不表示翻译结束,而只是一个过渡文本,

  玛丽安•摩尔是我喜爱的诗人,二十年前我曾经根据她的合集翻译过一些,后来见到 FSG的总裁乔纳森•加拉西,他说他会把摩尔的原诗集再版,还原她的现代派激进分子的原貌。果然,原版《观察》于2016年再版,《玛丽安•摩尔新全集》2017年面世(布鲁姆称之为摩尔诗歌终极版),还原了上个世纪走在现代派最前沿的摩尔形象。摩尔晚年不断修改,几乎把自己修改成一个传统诗人。那么翻译上的反复修改,是否会丢失最初的粗粝而有创造性的原味呢?这一点也许是翻译和原创之间的最大区别所在,翻译是越打磨越精,初稿往往不准确,所以多花时间读透是最关键的环节,另一个关键是注意整体上的逻辑性,最终是模仿原作者,还原其原有的气质,但我对自己的模仿能力还没有到满意的地步,尤其是摩尔并不是一个容易模仿的诗人,她早期的先锋性,实验性,超前的拼贴艺术,繁复的句式,多种视角和多种意象并置艺术,冷幽默,精准,复杂性,等等等等,我自认没有足够的天分去模仿她,这个奖我权当是鼓励。
 明迪
2021年5月2日于美国

Advertisement

About 诗东西 Poetry East West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magazine (will include more languages), published in Los Angeles USA, printed in Beijing China. ISSN 2159-2772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